“孔夫子后来成了敲门砖 ”议
20世纪70年代,曾出现过一次批孔运动。把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说成“孔夫子后来成了敲门砖 ”。对于“孔夫子后来成了敲门砖 ”这一概念,我总是萦绕脑际,也曾想苟同却又无论如何难以苟同。这一想法,在当年只能埋藏在心底而已。现在国家政治清明,改革开放春风强劲,人们可以自由争鸣了,我也就想吐一孔之见:无论如何也难以逻辑出“孔夫子后来成了敲门砖”!
历史上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攻打秦朝、与项羽争天下的时候,曾用儒家的帽子溺尿。他说过,老子以武力夺天下,儒学有什么用。后来,他取代秦朝,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。在他的登基大典中,在这个他大喜的时刻,就曾几番皱眉头了。为什么呢:因为他看到文臣武将向他朝拜祝贺中,明显杂乱无章,各搞一套,祝贺的语言不准确,随意性很大。有的还在他的驾前手舞足蹈,嘻笑逗弄,完全没有体统。我的这个登基大典该是这个场面吗?刘邦退朝之后想,要有一个朝王见驾的规距,这么个乱糟糟的场面我不能再看到了。他召见萧何,委婉的说出了他的圣谕,询问爱卿萧何。萧何深明圣意,当即答复:要制定朝仪,要按儒学伦理制定礼乐条例。刘邦当即赞许。
上述史实说明,当天下“乱”时,打天下,要尚武。而“治天下”,就要尚“文”——尚伦理尚治世的律条。而律条的制定必须依据传统文化,而传统文化的奠基人是孔子。刘邦在开始做皇帝时,首先想到要有传统礼仪的、体面的、悦朕意的礼乐规章了。孔子在作为儒学——传统文明的奠基者,当了刘邦的“敲门砖”了吗?你无论如何也演绎不出孔子当了刘邦的“敲门砖”吧?
刘邦的重孙刘彻,是毛泽东崇尚的第二个帝王(《沁园春?雪》里把他排名第二,第一是秦始皇)。他文功武治,开拓疆土,睦邻西北少数民族,开创丝绸之路,是青史垂名的大有作为的帝王。他在治理国家中毅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“废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不沿用他父王尊百家尤尊道家的惯例。从此,儒学成了中国的国教,孔子的地位确立起来。孔子对刘彻是起的“敲门砖”作用吗,没有!你能如何逻辑出孔子当了刘彻“敲门砖”吗?刘彻要这个“敲门砖”敲开哪个门呢?
宋代丞相赵普,他说治理国家的思想基础是半部《论语》,不能理解为他只读了半部《论语》,而应该理解为《论语》中有一半是他作为丞相如何治国有帮助的内容。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流传至今。《论语》的作者是孔子,孔子在这里充当了赵普的“敲门砖”吗?一部书的道理让人学习后能起到治理天下的作用,是敲门砖的作用吗?
当代于丹,认真学习《论语》,写出惊世之作《于丹论语心得》被世人所推崇,据说她在武汉签名售书时,站在雪地里排队购买《于丹论语心得》的人群有几百米长。于丹成名,《于丹论语心得》成为旷世之作,成为人们学习研究孔子著作,矫正思想道德、规范行为准则,为创和谐社会起到了无所代替的精神力量。这能说孔子是于丹的敲门砖?上百万学习《于丹论语心得》的人想拾用孔子这块敲门砖吗?
“敲门砖”本意应该是说这块门用手打不开,要借一块砖头作工具敲开这块门。很明显,说孔子是敲门砖不是这个意思,而是借敲门砖一语说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借用的力量,是敲门的砖头——力量之谓吧?而上述四例都没有是砖头敲开某扇门——孔子思想的力量、措施、办法、意见、方法是敲门的解释吧?那么,说孔子是“敲门砖”的立论根据是什么呢?
说孔子是文人读书希望入仕——做官的“敲门砖”吗?我想此论也不能成立。读书,考试入仕,是唐代以来选官的主要办法,即科举制度。这也是很清楚的事,问题不是科举不对,而是主持科举的人不公道,他们评定优劣的标准有问题,或者故意混淆标准,而不在于考试本身,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,全球如此,中外如此,况且至少在本世纪我国会沿用此律。谁说通过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是错误的?问题本来是应解决好操作者要保密,保持公正评卷,不是定向的给谁高分。一句话,是在运作中没有腐败行为,就是无懈可击的了。不能说孔子因为自汉代以来被帝王、大臣、希望通过入仕者崇尚他了,孔子就成为“敲门砖”了吧?人们如果说是此意,无疑也是没有道理可以说服人的。
“孔夫子后来成了敲门砖”见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。现在约八十年过去了。笔者见之也四十多年了。我想,错误的结论就应该纠正,我罔顾学识浅陋,吐出积压在心头的一孔之见,请诸位读者批评之。
版权声明:
作者:admin
链接:https://www.6705.com.cn/2024/10/13/7658776/
来源:6705 – 生活资讯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共有 0 条评论